《君到姑苏见》之《长远勿见》 

《君到姑苏见》方言子栏目《长远勿见》

  这里有最亲切的老苏州,最地道的乡音,最美好的江南记忆……

钟声里的福气

  每年的12月31日,在苏州的寒山寺会举行新年听钟声活动,这是苏州人的一场祈福迎新的活动。



孵出来的冬日暖意

  一轮降温天气,把人冻得缩手缩脚,连北方人也要对老苏州翘大拇指,这样冷的天气,到底是怎么熬过来的。



街巷里的“老字号”剃头店

  最近,苏州公布了新一批江苏“老字号”的推荐名单, 老苏州耳熟能详,在他们的记忆当中,苏州城里的“老字号”,遍布各行各业,
  虽然有不少历经岁月已经淡出我们的生活,只要留心看看,还能寻到这些“老字号”的痕迹。



老苏州的冬至情怀

  苏州人对冬至特别重视,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,也形容为肥冬瘦年,光说未必感受得到,一起来亲眼看看。



记忆中的暖锅

  天气一冷,火锅生意热闹起来,西北风里照样门口有人排队等座,几只铜锅子,让年轻人看得稀奇,也让老苏州看得眼熟。



西北风里腌腊香

  已经过了大雪节气,也已经入冬,天气倒是还不冷,老苏州开始牵记起他们的冬季美食。



老虎天窗孵太阳

  这个时节,老苏州最的舒服的一项活动就是孵太阳,这还只是老苏州享受阳光的办法之一。



老街巷里的“海岛”

  苏州着力把古城打造成一座开放式的博物馆,因为古城有得天独厚的优势,每一条街巷里,有这座城市的发展历史,也有城市居民的生活故事。



冬日里的“香甜糯”

  这个季节的苏州街巷里,空气当中能闻到一股香甜。循着味道过去,就能找到老苏州口中的“过颈屎”,这个称号不太好听,但它的美味却让人难以拒绝。



古建“新生”

  古建老宅作为“活着”的古城记忆,是历史文化的缩影,也是乡愁的承递。古建“新生”,是保护,更是传承。



街巷里的丰收印象

  已经过了立冬节气,满城秋色没有一点褪去的迹象,这个季节的苏州,不光有银杏红枫,街巷里还有熟悉的丰收印象。



身边的醉人秋色

  一场秋雨过后,气温大幅下降,苏州城里秋色宜人,今天的长远勿见,一起来感受下身边的醉人秋色。



舌尖上的桂花香

  一年一季的桂花花季已经结束,而对苏州人来说,新一轮的桂花美食季,刚刚开始。



秋日登高正当时

  秋高气爽,适合登山远足,苏州人最喜欢去哪里爬山呢,来看今天的长远勿见。



老苏州的古桥记忆

  苏州平江路的一座网红青石桥,要改名为苏军桥,据说这次的改名,是恢复原名,让住在附近的老苏州倒有点糊涂了。



三五之夜明月丰

  苏州人有走月亮,看串月的习惯,这几天正好是农历的九月中旬,又到了月圆的时候。



久违的狮山远眺

  这两天的狮子山上特别热闹,“长枪短炮”还有小飞机,老苏州也蜂拥而至,这样的场面,长远勿见。



烟火运河人家

  2500年前,苏州人开挖了最早的一段运河,此后的千百年里,这座城市依水而兴,每个人的生活都和这条运河密不可分。



流淌千年的黄金水道



慈姑片吃出“白字先生”?



传说中的“大闸蟹自由”

  大闸蟹上市的季节,老苏州总要尝尝鲜,边吃还要边盘算,啥时候能够实现大闸蟹自由。



吴地名蔬 茭白

  这个时节,地产茭白陆续上市,一根茭白在马大嫂手里,可以变换出各种花样,吃的就是这一口鲜嫩的味道。



孩子们的秋游季



请你吃毛栗子

  这个时节,东西山的栗子开始成熟,苏州人称呼它毛栗子,这样的称呼,让小朋友听得心惊肉跳,让老苏州听得肚皮里的馋虫打滚。



白露白迷迷



“秋拉洒”

  立秋过后,历经一轮高温,老苏州就一直在等,要等到几轮秋雨过后,“秋老虎”大概就不会再回来了。



软糯的秋天味道

  这个时节,随时随地走到葑门横街,一路都是剥鸡头米的,他们的作息时间,从天不亮就开始,一直要干到天断黑。



“捉”知了

  最近,苏州的天气有点“秋老虎”的味道,空气中除了阵阵热浪,还有一种虫鸣让人有点烦。



中西合璧的新乐里

  在苏州的大街小巷,散落着不少上世纪初的民国建筑,清水砖石库门几乎是它们的共同的特征,
  不过也有例外,中街路曹家巷里,一片粉墙黛瓦的老建筑群,就是个例外。



秋日美味“苏州红”

  立秋过后,水红菱少量上市,老苏州已经等不及了,要来尝尝鲜。



秋不食瓜?熬不牢!



专诸巷里故事多

  最近,民政部门公布了苏州市第二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,关于名单中的古桥街巷,老苏州都有“一肚子”的故事。



老菜场的四十年变迁。



台风的“脾气”



地名里的岁月沧桑



老苏州的科学纳凉



触类旁通的“书虫”



六月里的阵头雨



“杀”只西瓜解解馋



人文风物话堂里

  西山的堂里村,山上盛产碧螺春,山下保留了众多古宅民居,老村落还留下了不少传奇故事。



村口那座老巷门

  兜兜苏州太湖东村,老街上的一座砖木结构亭子是游客的“体力补给站”!亭子的背后是一段老村坊的风雨记忆……



窗洞里的维修部

  拉线开关、老半导体,老街上的古董不少,这背后有勤俭节约的习惯,也有起死回生的手艺。



经久不衰洗衣板

  洗衣机已经普及了几十年,老街上洗衣服的水泥板至今没有淘汰,背后的故事不少。



青团子里的亲情

  这个季节,青团子集中上市,哪一只才是原汁原味的青团子。



老木匠的真功夫

  “36条腿”是当年老苏州结婚时候,全套木器家具的简称。
  老式家具今天已经过时,不用一只洋钉的老木匠手艺,今天看来还是蛮经典。



一部脚踏车的见证

  曾经遍布苏州城的修脚踏车摊,已经难得一见,弄堂里的老摊头,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化和交通的变迁。



最后的箍桶匠

  传统的木盆木桶,早就淘汰,不过还是有苏州还在牵记,老式的盆桶里。



“称”心如意的杆秤

  老式杆秤虽长远不见,老苏州还是觉得老秤用得最称心,因为秤头上有独特的人情味道。



一个人的铁匠铺

  苏州城里的打铁弄今天还能寻得到,铁匠铺倒是长远不见,坚守的老匠人还有,但是不多。



竹篮头

  簧篮、菜篮、淘米箩,各式各样的竹篮头曾经是生活的必需品,也是苏州匠人最拿手的产品,老苏州至今还在牵记。



“钢精镬子”“洋铅皮”

  “钢精镬子”“洋铅皮”,曾经是新潮时髦的称呼,现在听起来充满岁月感,老物件见证了几十年来生活变化。



削刀磨剪刀唻!

  削刀磨剪刀这个老行当,逐渐在消失,老苏州在牵记,老匠人在坚守。



“糕糕”兴兴来过年

  年前的老街上,让人感受最深的过年味道,就是排队,队伍跨过小桥,排到了隔壁弄堂。对“马大嫂”来说,最要紧的是抢两块年糕。



剃只“过年头”

  离过年越来越近,老苏州习惯赶在年前,剃个“过年头”,满满的仪式感,浓浓年味道。



历本上的年味!

  快过年的时候,杂货店里各式各样的日历、台历、挂历摆满,在手表、手机都可以看日子的今天,老苏州还是欢喜用历本。